做好选题的推广工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课题。以往,选题的好就是好,质量高就是高,有学术水准就是有学术水准,一本书要么不能出版,只要出版怎么着也能印个上万本。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出一本书并不是太难的事,但一本书要印上上万本却成了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要印上十万本则更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抛开教材一类的图书,现在全国一年中有几本能发到十万册的?我没有准确的统计,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但至少可以肯定地说:不多。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即使是一个不错的选题,发行量也不一定就高,传统的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相反,倒是一些平平的选题也可能创造发行的奇迹,比如《谁动了我的奶酪》。由此说明,做好选题不再仅仅是孤立的选题问题,而必须与推广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将选题纳入营销的大系统加以统筹考虑。我们甚至可以说:推广工作的好坏、力度的大小,将直接决定着一个选题的市场命运。
(一)正确认识推广的几个观念问题
现在出版界大概很少会有人反对做好选题的推广工作,也很少有人不承认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如何认识推广工作上却依然存有一些错误的、或者是片面的认识,常见的有如下三种:
1、推广就是宣传与发行的事,与选题没什么关系
应该建立一种大营销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以为营销只是出版、发行还有财务等几个与钱打交道的部门的事的观念,选题既是出版社的龙头,也是营销的龙头,是营销的第一环,是营销的开始。选题不过硬,营销工作就失去了赖以支持的基础。
2、推广就是炒作,凡书皆要恶炒
在某种意义上,推广的确就是一种俗话所说的炒作,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炒作,也都值得炒作,更不是一炒就灵。与前面刚讲到的第一个误解相联系,推广也好,炒作也好,首先还要看选题值不值得推广,有没有炒作的点。
这里,特别要反对的是所谓的恶炒。所谓恶炒,并不是指炒作的声势大,规模大,而是指那种不负责任的、言过其实甚至的假话谎话连篇的炒作。对读者而言,这是一种欺骗;对自己而言,同样也是一种损失,实际是在拿自己的诚信做赌注,这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读者对你这个出版社不再有任何信任度,你还凭什么生存?
3、炒作就是花钱,舍不得与不惜代价
推广肯定要花钱,如同销售需要一定的成本一样,舍不得的观念是一种陈旧的观念。但目前更值得注意的是另一极端,即认为炒作不就是花钱吗?为了大肆炒作,可以不惜代价。
在这里,实际上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推广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既然是成本,就要考虑一个投入产出的合理性问题,一定的投入是为了一定的产出,要有合适、合理的回报率;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降低这方面的成本。
如何降?关键就是你所提供推广品要有点,你所考虑的推广方案对对方而言有魅力,对他来说也是一种需求、是一种智力支持,变要他支持为相互支持,争取使某种单方面的推广为双赢。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少花钱多办事甚至是不花钱多办事。至于不得不花的一点钱只不过是行规、是象征性的感情投资。
那种自以为财大气粗,有钱就能办事的想法是绝对做不好推广工作的。
(二)常见的几种推广方法
1、要善于捕捉卖点――放大与省略
一本书可能有好几个点,也可能只有一点不太明晰的点,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要学会捕捉最能叫卖的点。办法有两个:或者是省略其他点,抓住主要一点大做文章,这是省略;另一种方法是放大,即将书中不太明晰但又确实存在的点做放大处理。
放大――《素质教育在美国――哈佛女孩刘亦婷》,将素质教育放大外理。
省略――《富爸爸穷爸爸》,将过程省略,只突出贫富,抓住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的发家致富心理做文章。
2、调动一切手段将卖点做到读者眼前,形成眼球经济
现在讲所谓眼球经济,那么,作为一本书最能吸引人眼球的是什么部位?
封面、封底、书脊、前后勒口、环衬、内容提要、腰封?我觉得是封面。因此就要想方设法地调动一切编辑手段将你的卖点在封面上体现出来,其余的作为辅助。现在不少图书的装饰太满,反而冲淡了主要的卖点。
3、新闻发布会与作者签名会
不是所有的图书都能开新闻发布会,关键在你的书要有新闻点;不是所有的图书都可以组织作者签名售书,关键是你是作者要有知名度与吸引力。
4、作品研讨会与宣传稿的类型与组织
不是所有的图书都可以组织研讨会,关键在你的图书的内容要能够研讨得起来,不怕有不同意见,就怕没意见,或者都是些一百年一千年都没错的话,那就根本研讨不起来,也达不到推广的效果。
宣传稿的类型:消息、书评、书摘、作者专访……
宣传稿的组织: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书评队伍,对不同媒体特点的把握。
5、推广节奏感的掌握
宣传的节奏:根据规模与发行时间配套安排。一般三浪:上市前、刚上市、上市一段时间后。
6、相关的商业手段
△组织活动与捕捉事件
△邮购信函与读者俱乐部
△赠品与抽奖
△抵用券与贵宾证
△低价策略
△书展
△限时与限量
△套书贩卖